解读《中国国民性的演变历程》 今天想和大家聊一本书《中国国民性的演变历程》,作者是张宏杰,这是我这几年看到的关于中国人国民性形成研究最深入的一本书,本书从根本上找到了影响国民性因素以及形成过程,包括环境、制度。第一次读完本书,我对中国人的说话做事习惯及思维方式有了一种顿悟。相信听完我的解读,大家会和我一样,会对你周围的人和事有种全新认识。 说到国民性格,在上中学学中国近代历史的过程中,一直有个印象,中国历代皇帝管理这个国家的唯一手段就是暴力,在暴力统治下,国民性格出现了很大的扭曲,这种性格到现代中国人身上也是随处可见,比如“事不关已高高挂起”、“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其实这些国民性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被管理者精心塑造出来的。 我们先来看一下当时英国是对中国人最直观的感受吧。 在没有官员的场合,中国人的表情也十分正常。只不过一旦有官员出现,中国人的神情立刻变了:“中国普通老百姓外表非常拘谨,这是他们长期处在铁的政权统治之下自然产生出来的。在他们私下生活中,他们也是非常活泼愉快的。但一见了官,就马上变成另一个人。” 中国人缺乏自尊心,是因为政府从来没有把百姓当成成年人来看待,而是当成了儿童和奴隶。“在这样的国度里,人人都有可能变成奴隶,人人都有可能因官府中最低级官员的一点头而挨板子,还要被迫亲吻打他的板子、鞭子或类似的玩意,跪倒在地上,为麻烦了官府来教育自己而谢罪。 01国民性会变吗?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要问一个问题,中国人的性格一直是这样吗,从什么时候开始变成这样的。 仔细翻阅中国历史,我们会清晰地看到,古代的中国人和后来的中国人,似乎根本不是同一个物种。从春秋,到唐宋,再到明清,中国人的性格历程如同直跌下来的三叠瀑布,其落差之大,令人惊讶。源头的中国人,品格清澈;唐宋时的中国人,雍容文雅;及至明清,中国人的品质却大幅劣化,麻木懦弱,毫无创造力。 先说尚武精神。春秋战国时代,那些争雄竞长的大国,个个都强悍好战。《诗经·秦风·无衣》的“注”中就说:“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班固在《汉书》中也说:“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当时东方大国齐国民风强悍,百姓都是急性子、倔脾气,和今天的韩国人差不多。贵族们常常在道路上驾车相撞,国家立法也不能禁止。 春秋时代,贵族个个都下马能文,上马能武,侠客遍地,武士横行,一言不合,就拔剑相斗。那时候的中国人,不喜欢一步三摇弱不禁风的白面书生,不论男女,皆以高大健硕为美。那个时代美男子的标志是大个子,卷头发,浓胡须,最好还带点狐臭味。 我们再来看看后来的中国人。在明朝万历年间到达中国的传教士利玛窦意外地发现,中国的男人都如此文弱。他在写给罗马的信中说:“很难把中国的男子看作是可以作战打仗的人。”他惊讶地发现,这个帝国里最聪明的人看起来都像女人:“无论是他们的外貌气质,还是他们内心的情感流露,他们看起来全像是温柔的女子。 要是你对他们尊敬礼让,他们便会比你更加谦和。”居留中国的几十年里,利玛窦也看过上流社会的人打架,不过其情景却让他哑然失笑:“彼此争斗时表现出来的,也只是妇道人家的愠怒,相互殴斗时揪头发。”“他们很少残杀,他们甚至连想都没有想过这种争斗的方式。 鸦片战争后来到中国的外国人,更惊讶于中国人的胆小。古伯察说:“傲慢尊大的、看上去颇具刚毅的中国人,一旦遇到态度坚决,意志不挠的人,马上就会变得软弱,像患了癔病。面临困难的中国人嘴里常说‘小心’,即‘胆子要小’。” 侵华日军对中国人的驯服也让人印象极为深刻。《南京大屠杀资料集》中收有日本军人的回忆。有一个日本兵十分惊讶于数千中国士兵驯服而默然地经过如山的同伴尸群,走向死亡,而毫不反抗。那个日本人说,他百思不得其解。 是中国人太容易驯服,或者是中国人对死亡悟得太透?日本指挥部在处死中国俘虏时曾经日夜提心吊胆,因为日本人经常以一二百人的小分队来屠杀上千上万的俘虏。日本人担心数千俘虏一旦暴动,即使手无寸铁,也会将行刑的两个日本中队杀得一人不留。但这种情况从来没有发生过。 02难道只有西方才有贵族精神吗? 当然不是,对于贵族精神,中国人已经非常陌生了,虽然现在也有很多人崇尚所谓“贵族”生活,但是很不幸,大部分人所理解的贵族生活,就是住别墅、开宾利车、打高尔夫,就是挥金如土花天酒地,就是对人呼之即来挥之即去。 其实,这不叫贵族精神,这叫“暴发户精神”。什么叫贵族精神呢?张宏杰都是在书中举了一个宋襄公的故事,话说宋国与楚国打仗,宋国军队列好了阵,楚国军队渡过泓水来交战。宋国的军官对宋襄公说:“楚军比我军人数多,我们应该趁他们正在渡河马上发起进攻,那样楚军必败。”宋襄公却回答说:“不行,那不符合战争规则。君子说:‘不能攻击已经受伤的敌人,不能擒获须发已经斑白的敌人;敌人处于险地,不能乘人之危;敌人陷入困境,不能落井下石;敌军没有做好准备,不能突施偷袭。’现在楚军正在渡河,我军就发起进攻,不合仁义。等楚军全部渡过河,列好阵,我们再进攻。” 结果是等楚军全部渡过河后双方才开战。宋军因寡不敌众,落得大败,宋襄公也受了伤,第二年悲惨地死去。用今人的眼光来看,这位宋襄公实愚蠢得可以,这不是作死吗。今天的社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为了把对手灭了,可以不择手段。 但是如果我们对宋襄公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就会知道他的选择,正是对“贵族精神”的诠释。 中国贵族文化的首要标志是“礼”。春秋时代的上层社会中,“礼”如同空气一样无所不在,就如同今天的“钱”无所不在一样。 03贵族精神的遗失 那么这种精神从什么时候遗失了呢?在西周前期,在分封制基础上的大一统运转良好,秩序井然,纪律严明,社会安定,堪称“盛世”。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国诸侯与周天子之间的血缘联系越来越淡漠,周王对地方的控制力越来越弱,中国进入了春秋战国长达数百年的动荡期。 在这个动荡时期内,王室衰微、“礼坏乐崩”。多极的政治格局和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使各国统治者急于延揽人才,人才可以四处流动,从贵族、士人到普通农民,人人都拥有逃亡的自由,或者说用脚投票的自由。 而随着严格等级秩序的破坏,贵族精神逸出了上层社会的樊篱,流布到社会各个阶层,与社会底层的草根活力和创造力结合起来,激活了整个社会的能量,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一个不可复制的黄金时期。 当然,士人们在贵族文化的基础上生发出许多崭新的内容。士人们的心灵冲破了三代的鬼神崇拜枷锁,在精神的天空中自由地翱翔。许多底层人士可以以智慧和知识为资本,抗礼王侯,主宰着自己的命运。因此他们一个个活得顶天立地。他们第一次真正体验到了自主的欢欣和自由的快乐,也特别强调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 绚丽多彩的春秋战国时代,被一个叫嬴政的人挥剑斩断了。秦始皇的过错不在于他统一天下,也不在于他修长城,而在于他建立了皇帝制度。皇帝制度是天底下最自私的制度。这种统治制度的根本特征是,皇帝不是为国家而存在,相反,国家是为皇帝而存在。皇帝一个人的意志大于所有臣民意志的总和。整个国家,就是给皇帝提供服务的庄园,全体臣民,其生存的意义都在于为皇帝奔走。一切制度安排,都以皇帝一人的利益为核心。 原来以礼为共同社会准则的规范,被以现实利益为目的的残酷战争取代。春秋战国后期的战争规模越来越大,战争手段越来越残忍,加上冷兵器制造技术的提升,国与国之间开始出现歼灭战,在泰国与赵国之间的长平之战中,共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 把中国历史上的一切丑恶都归罪于秦始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后世对春秋战国过于美好的想象。秦始皇之前的漫长中国历史绝不是“不致影响大局”的。事实上,我们一再赞美的百家争鸣,正是君主专制制度的孵化器。或者说,秦帝国的一统天下,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乃至后世历代帝王不断强化君主专制,这一系列恶性演进,都依赖于百家争鸣提供的思想资源。 如果说春秋战国是中国的思想启蒙时代,那么它启的不是民主之蒙、科学之蒙,而是专制之蒙、迷信之蒙。因此,春秋战国时代不可能是中国上升的开端,而正是中国历史猛烈下陷的开始。 04思考 所谓的贵族精神,不过是在阶级产生后,既得利益者,为了把自己与其它社会低层区别开来,联合当时的知识精英,精心塑造的一种社会文化意识形态。所以,人性从古到今,从来没变过。我们并不是否定这种贵族精神本身,而是要通过了解这种精神形成的过程,透视影响人格形成深层肌理。

政体发展及介绍:

君主制:好处行政效率好,缺点昏君暴君。 贵族制:集中社会精英阶层智慧管理国家,缺点社会分层,忽视平民利益 民主制:能够代表大多数人民利益,缺点目光短浅,狂热主义。最不稳定,很容易退化成寡头。 亚里士多德:三者兼有,取长补短,即为共和制。自由要靠制度保障,暴君和暴民都有可能破坏制度。兼顾。 早期的共和制依靠分封,即:君主保护土地,需要上供;贵族保护民众的土地,需要纳税。 古罗马:执政官(执政权 杀伐果断)、元老院(资金、预算、审判权)、公民大会(选举执政官,颁布法律)、监察官(司法权)。优于古希腊。 洛克、孟德斯鸠、杰斐逊: 以权利制约权利。

防杠精备用

本文数字及部分资料出自以下资料: